罩衣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罩衣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【新闻】房山水峪三老热心公益热心肠温暖乡里乡亲

发布时间:2020-10-15 06:55:29 阅读: 来源:罩衣厂家

房山区南窖乡水峪村有一位叫杨万俊的老爷子,从2006年开始,他坚持为孤寡老人送自制豆浆,分文不取。这件好事被媒体报道后,杨大爷成了“网红”,大家亲切地称他为“豆浆爷爷”。在他的带动下,水峪村又接连出现了免费送人拐杖的“拐杖爷爷”王庆月、写石板诗记录山村历史的“石板爷爷”杨守安。他们被大家称作热心公益的“水峪三老”。如今,全村兴起公益热,村里成立的“红色暖心瓶志愿服务队”已经拥有40多名队员,他们利用自己的特长,免费为乡亲们提供理发、助洁、维修家具等服务。

“豆浆爷爷”

记者日前驱车直奔京西,沿108国道盘山而行,奔驰80多公里后,到达群山环抱的水峪村。村委会旁的舞台上,几名村民正在练习中幡表演,这项市级非遗是水峪的文化名片。舞台东侧的宣传栏里,与中幡一同展示的,是“豆浆爷爷”的照片和事迹。很显然,在村民看来,这是水峪的公益名片。

大山里的水峪是个小村,住户分散着依山而居,从这家到那家可不是一步两步。从2006年至2018年,杨万俊每天为村里20多位孤寡病残、缺少照顾的老人送去热腾腾的豆浆,每天都要走七八里的山路。有人估算过,十多年来,杨老至少送出了2万多斤豆浆,行程超过1万公里。去年,村里养老驿站落成,杨老才不再挨家送上门,而是一早将豆浆送到驿站,让孤寡老人在养老驿站取用。

事实上,已经79岁的杨老是位独居老人,老伴儿已经去世20多年,孩子也都不在身边。他自己住的屋子只有30多平方米,既是起居室、会客厅,还是制作豆浆的厨房。除了窗台上摆放的7台已经坏掉的豆浆机,屋内几乎找不到什么电器。过去十多年,杨老每天都要制作两个暖瓶的豆浆送给村民,以致平均每年都会用坏一台豆浆机,这7台,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。“去年,有家企业免费送了我10台豆浆机,这下未来十年都不用买设备喽。”杨老左手抚摸着崭新的豆浆机高兴地说。

聊到送豆浆的缘起,杨老娓娓道来。2006年,由于在经济普查工作中成绩突出,乡政府奖励给他一台豆浆机。他拿着豆浆机,孤独地坐在小屋里,猛地想起那些与他一样的孤寡老人,“那就多做些,给大家伙儿尝一尝。”他还记得,第一次送豆浆恰逢大雪,第一户人家是独居多年的郑大姐,“当时大姐非要给钱,我说我不是卖豆浆的,只要您爱喝,我天天给您送。”这句承诺,让杨老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十多年,“客户”也越来越多。

“拐杖爷爷”

杨万俊的对门邻居王庆月也曾是他的“客户”。后来,王庆月加入了红色暖心瓶志愿服务队,免费为村民、游客制作1500多根拐杖,成为了“拐杖爷爷”。“拐杖爷爷”制作的第一根拐杖,其实是送给了“豆浆爷爷”。2013年的一天,杨老在送豆浆的路上脚下一滑摔了腿。王庆月得知后,立马儿给他做了个拐杖,“天天喝您的豆浆,这次也让我帮帮您!”

水峪村村民多以务农为生,到梯田种地,不论是种子、肥料还是玉米、黄豆,都要靠人背上背下。这里的山坡又是有名的“瞪眼坡”,平均坡度都在40度左右,更增加了双腿的负担,村民上了年纪患关节炎、骨质增生的不在少数。记者在村中采访,发现不少老人都手持精美的拐杖,上前一问,这些拐杖大多出自王庆月之手。

王庆月今年也已经78岁了,是村里的低保户。38岁那年和妻子离婚后,孩子跟了妻子,此后,王庆月便独自一人生活了40年。他说:“咱家条件差,这些年一直是村里人帮着,我也没啥本事,只能给大家做些拐杖报恩了。”

屋外传来脚步声,是红色暖心瓶服务队的队员刘志洪来给王庆月送木头了。两大捆荆轲木,一大袋花椒木,都是刘志洪到附近的山里捡回来的。“王老眼看就80岁了,腿脚也不灵便,我们几位村民就利用业余时间帮老人上山捡木头,既锻炼了身体,还帮助了王老。”王庆月起身清点了一下,整整200根!

刚开始做拐杖的那几年,年过古稀的他需要自己上山捡木头,因为年龄大,不仅走不了太远,一次也带不回几根。从2015年开始,村民刘志洪便和其他4位村民自发地为王庆月上山捡木头,“拐杖的杆得用荆轲木,因为韧性强;把手得用花椒木,因为手感好。给老人用的东西,不能马虎。”刘志洪说,近些年水峪村周边的生态越来越好,植被越来越多,上山捡木材也变得轻松多了,“只要王老还能做拐杖,我们就一直给他帮忙。”

“石板爷爷”

水峪村是明清古村落,已有600余年历史,不仅有古建筑、古石碾,还有古商道,是房山区唯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,近些年吸引了不少市民前去旅游。如果到互联网上搜索水峪村旅游攻略,不少网友的分享中都会提到一个人,那便是红色暖心瓶服务队的另一位队员——“石板爷爷”杨守安。

水峪村东街,200余米的小巷里,400多块石板一个挨着一个,每一块石板上都有一首杨守安写的诗,工整的白色粉笔字,配上青灰色的石板,非常好看,已经成了水峪村的著名景点。这当中,“老翁热泪滚,万俊豆浆甜”“阳光灿烂大山人”便是杨守安赞美杨万俊和王庆月的诗句。

所有石板诗都与水峪村有关,而且每一篇背后都有故事。“休想老子当汉奸,抗战掉头不下跪”,讲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水峪村村民为了保护共产党情报员,即使面对严刑拷打也没一人去当汉奸的故事;“油灯昏暗心里亮,抗战军鞋千万双”,说的则是水峪村的妇女们为八路军战士做了上千双军鞋的历史。70岁的杨守安站在石板前,读起诗来激情澎湃,很有感染力。他告诉记者,之所以有这么多抗战题材的诗歌,是因为水峪村恰巧处于平西抗日根据地东边缘,“村北头的汪二尖山是一道天然屏障。当年,白天鬼子来村里扫荡,村民都闷在家里不出来,到了晚上咱就偷偷为八路军战士们做军鞋、磨小米。”至于为何选择把诗歌写在石板上,杨守安说:“石板路、石板房,村里处处都有石板的影子,这是咱水峪的特色,也是水峪文化的载体。”

近些年水峪村大力发展旅游,杨守安自荐当上了讲解员。他带记者来到村东头的一处观景平台,在这里不仅能看到千年古槐的挺拔姿态,还能一览杨家大院的建筑布局,是水峪的观景圣地。眼下风景如画,老人道出了自己的期许:“现在村子里大约有一半的古建筑都处于闲置状态,今年将开工建设水峪传统村落修缮项目,希望我们的文化能吸引更多的市民来旅游。”

贵阳肝病的医院哪家好

北京丰益肛肠医院

男科医院哪家好